信息来源:浙江发布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23-12-29
当前,浙江正在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今年10月,省医保局发布《浙江省医疗保障领域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实施方案》,努力让老百姓和企业共享更多医保改革红利。
今天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浙江医保领域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的相关情况。
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提升医保增值服务体验
“全省通办” 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从属地“一窗通办”到全省域“一窗通办”。不管你是不是在当地参保,在省内其他任何一个医保经办机构都可以办理28个高频医保服务事项、咨询医保政策、查询医保信息等,可享受到一样的服务。截至目前,各类医保事项全省通办申办量1786万件,办结率100%。 “免申即办” 以往参保职工单位变动后,要专门跑到医保窗口办理医保关系转移。现在通过数字赋能、重塑流程,实现参保职工省内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免申即转”,小额个账转移资金“秒到账”,截至目前,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免申即转”41万人次,个账“秒到账”1.96亿元 。 “无感智办” 以往生育津贴都是要女职工生完孩子后自己申请的,现在积极推进省域内生育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和生育津贴“免申即享”,把生育津贴申领前置到女职工分娩住院期间,产妇在出院结算时,医保经办机构就自动触发生育津贴申领,女职工或所在单位很快就能收到生育津贴,不需要产妇产后申请了。目前全省80%的二级及以上设产科的医院都可以实现“无感智办”。 “无差别办” 以往老百姓到外地去看病,需要先申请和备案,手续比较繁琐,不备案的话报销比例也会降低。现在我们不断推动实现参保群众省内异地就医“免备案”即可直接结算;省外就医直接结算范围从去年底31个省市区8.87万家医疗机构扩大到15万家,实现住院、门诊、慢特病等类别直接结算全覆盖,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达78%。 “便捷快办” 一些与老百姓看病有关的事情,如到外省看病的备案、特殊病种的备案等事项,在就诊医院就能直接办理,不用再回参保地办理,减少了老百姓的往返奔波。同时,推动医保服务向居家延伸,完善“家庭病床建床费”项目,新设“上门服务费”项目,实现居家医疗费用在线“一站式”医保结算。
聚焦医药行业所急所忧,助力医药机构创新发展
赋能医疗技术创新,助力破解医院科研之“急” 围绕医学高峰建设,把微创骼骨取骨术等27项临床医疗新技术项目、723家医疗机构研发的院内制剂、5个医药企业研发的创新医用耗材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将“完全腹腔镜下绕肝带法肝脏分隔术”等77项国内引领性技术纳入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探索建立新技术医保激励机制,对4项新技术拨付激励基金约3亿元。 赋能中医药传承发展,助力破解行业突破之“难” 围绕中医传统技术挖掘、中医技术现代化、中药剂型创新,按程序将符合规定的中医药项目、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重视人才价值,设立中医门诊辨证论治费并纳入医保基金支付;完善中医门诊激励机制,提高医疗机构使用中药、加强中医医疗服务的积极性。 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升级,助力破解医药企业融资之“忧” 融资问题是一些中小微医药企业面临的难点,而银行有时候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信用贷款服务对象。针对双方需求,以省药械采购平台为支撑,积极打造“订单贷”服务,在确保数据安全、保护商业秘密前提下,将医药企业在平台的数据共享给银行,努力帮助银行掌握企业运行状况,使企业快速高效获得信用贷款。
聚焦营商环境改善优化,迭代创新医保政策供给
准入透明,规则“简单化”
药品、医用耗材进入医药机构前,必须在各省医保采购平台挂网准入。针对“交易规则省际差异大、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完善医药市场公平阳光的常态化准入机制,优化公开42项挂网规则,缩短挂网周期和时限。支持医药机构多主体、多形式、多品类采购,推行从下单、配送、入库、支付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目前,省药械采购平台服务企业1.2万多家,采购订单2200多万份,入库金额超950亿元。
容缺受理,定点“便捷化”
无论是对公立还是对民营医药机构,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和“容缺受理+承诺制”理念,简化申请材料,缩减评估环节,由法定的90个工作日下降至平均20个工作日,努力让民营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定点无忧”。
目前全省共有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2.51万家,其中民营的2.06万家,占比达82.1%。
服务衍生,办事“个性化”
积极回应医药企业需求,推出了企业开办、变更、注销“一件事”集成联办。
对于新开办的企业,不需要专门跑到医保窗口提交申请资料,医保经办机构直接从相关部门获取数据,实现企业医保参保登记“无感办理、零次跑腿”。截至目前,已惠及全省66万家企业;
对于企业职工退休,也不需要企业单独提供申请材料,医保部门直接抓取相关部门的数据,即时、无感办理职工医保退休手续。截至目前,全省7.5万名职工无感联办了医保退休手续。
宁波、温州、绍兴等地还推行“医保到企”服务,针对企业集中的园区,通过“医保直通车”、“驻企服务站”、“医保服务专员”等推进上门服务,不断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
发布会现场,发言人还对大家关心的问题作了回答。
问:浙江在医保方面有哪些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具体举措?
徐伟伟从3个方面作了介绍:
大力提升中医技术劳务价值。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开处方看病的,看中医门诊,在收取一般诊查费(即挂号费)的基础上,还可以加收辨证论治费,并纳入医保基金支付。如看普通中医加10元,副高中医15元,正高中医20元,省级名中医50元,其他省国医名师、全国名中医、国医大师分别达到100元、200元、300元。
增加中医药医保支付项目。中医有许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经验方、经典方,书籍记载的保留下来了,但个人经验很多失传了。为此,浙江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等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鼓励中药饮片剂型创新,及时将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的中药配方颗粒品种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到目前为止,已有148项中医药服务项目、270个中药类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鼓励中医药临床使用。医保工作主要是对医院诊疗行为给予支付,病人住院以往一直是按项目付费,项目越多付费也越多。2020年开始,浙江进行了改革,对所有住院病人实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简称DRGs,在年度费用结算中,中医院使用中医的比例越多,医保激励越多。以浙江省中医院为例,每年结算可以单独激励超过4000万元。
问:大家都比较关心异地就医,特别是异地就医能不能直接结算,浙江在这方面有什么措施?
徐良平介绍了2个方面的重点措施:
增加联网机构数量。截至目前,全省已有2.11万家定点医药机构开通异地结算服务,其中医疗机构9800多家、零售药店1.13万家。
提升便捷服务。现在通过“浙里办”APP搜索“浙里医保”专区,就可进行异地就医备案,实现一次都不用跑。目前,省本级、杭州、舟山等地市已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免备案,省外就医国家要求先备案,备案后,参保群众在异地就医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可像当地一样刷医保码或医保卡,实现费用结算。
到今年11月,浙江参保人员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3440万人次,结算金额219亿元,直接结算率总体维持在99%以上;浙江参保人员省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648万人次,结算金额104亿元;外省参保人员在浙江就医直接结算961万人次,结算医疗费用98亿元,分别是上年同期的3.04倍和1.77倍。
问:不少老年人在居家养老,难免会有医保服务需求,要“推动医保服务向居家延伸”,具体怎么个延伸法?
徐伟伟回答:
近年来,浙江依托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解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相关医保服务问题。
一方面完善居家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明确“家庭病床建床费” 项目内涵,增设“上门服务费”项目,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医疗服务的,采取“医疗服务价格+上门服务费”方式收费。
另一方面创新居家养老医保支付新模式。依托智慧医保信息平台,实现居家医保服务全流程“一站式”办理。
对居家老人,只需要提供个人医保电子凭证,可直接识别老人医保待遇;上门服务结束后,老人仅需支付个人负担部分费用,其余医保报销部分直接结算。截至11月底,全省家庭病床建床达2.01万人次,同比增长108.02%,开展上门服务达10.54万人次。
问:前段时间医保部门对种植牙进行了治理,治理情况怎样?
徐伟伟认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种植牙要求也快速提高,但同时口腔种植收费不规范、价格不透明、患者负担重等问题也成为新的“牙痛点”。
按照“服务项目+专用耗材”分开计价的收费方式,浙江重新规范口腔种植收费行为,一方面,规范口腔种植服务收费项目,通过全流程总价调控,将全省单颗种植牙服务总价降至4320元以下。另一方面,实施专用耗材集采,通过带量采购和限价挂网,将种植体平均价格降至900元、牙冠平均价格降至356元。
专项治理后,全省单颗种植牙(含服务和耗材)平均费用从11000元左右降至5500元左右,降幅为约50%。截至12月20日,全省共完成单颗种植牙33.92万例,为群众节约费用超18亿元。
问:“订单贷”跟医保是什么关系?请再介绍一下。
徐伟伟介绍:
“订单贷”服务是医保部门从“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理念转变的一个具体案例。它是智慧医保系统里的一个场景应用,引入多家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这些产品“无抵押、无担保、利率优惠、随借随还”。
一方面,“订单贷”能让省药械采购平台的企业很方便地选择适用的产品,享受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订单贷”能为银行金融机构拓宽普惠金融服务渠道,填补银行需求空白,实现精准高效放贷。
目前,已先后发布13款“订单贷”金融信贷产品,254家平台药械供应链企业实际用信约19亿。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